欢迎来到三牛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余杭发布“海创未来”人才品牌 跨越科创潮流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30 13:18点击:

  余杭发布“海创未来”人才品牌 跨越科创潮流的姿势 为何像极了“追风少年”?近日,杭州市余杭区首届”海创未来“人才大会暨”感传算控“科创产业论坛,在未来科技城隆重举行,不仅集聚了400余名海内外顶尖学术专家、产业精英和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在大会上正式发布了“海创未来”人才品牌,这是余杭人才的全新标识。

  潮新闻记者观察到,从一个农业大县到“浙江第一区”,余杭近些年的奋斗轨迹和跨越科创潮流的姿势,像极了一个为理想而孜孜以求的“追风少年”。

  潮新闻记者仔细梳理后发现,“追风少年”余杭这些年追的,本意还在人才,关键词是: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这也意味着,余杭最终锚定的还是人才背后的科技、创新以及科创项目等高端资源。

  余杭的这一追求,赶上了科技创新的潮流。就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中。而会议部署的明年九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周前召开的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抓转型,大力推进科技人才深度贯通、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求突破。

  余杭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把人才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余杭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这是下一阶段的使命和出发点。”

  相关数据表明,余杭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人口加速流入的城市。潮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余杭人才资源总量突破39.5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余杭对人才的重视,也可从他们刚刚发布的全区人才品牌“海创未来”上窥见一斑。

  十三年前,海创园在余杭诞生。在一棵香樟树旁的村庄里,一座定位于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园区,在湿地田野间拔地而起。这座承载着余杭对人才渴望、创新执着和未来期待的园区,在2011年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并被中组部、国资委确定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

  2013年,阿里巴巴总部建成,上万名员工来到这片热土,点燃了创业者的万家灯火。2015年,梦想小镇开园,无数背包客的梦想在此腾飞,催生了一支以阿里系、海归系、浙大系和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2017年以来,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先后落地,与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创平台一起,吸引了一批批探索未来的科研人员。

  而也正是人才引领下的创新驱动,帮助余杭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县到科技创新强区的跨越,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

  2013年,余杭区GDP尚不足千亿。自2015年开始,余杭区GDP增长实现了“三级跳”。随之带来的是,2015年,余杭区超越柯桥区,位列浙江第三;2016年,余杭区超越鄞州区,位列浙江第二;2018年,余杭区超越萧山区,位列浙江第一。

  2022年8月,杭州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余杭作为科创中心,与武林和湖滨、钱江新城并列为杭州城市新中心。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余杭区经济运行稳健,动能强劲,实现GDP 2129.79亿元,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增速9.1%,列杭州市第一,分别高于全国3.9、全省2.8、全市3.3个百分点。

  “海创园是余杭未来科技城的起点,也是余杭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节点。”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创未来,是引领,是蓄势,是启新,更是跃升。当前的余杭正在全力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期待新中心建设的引领者、开拓者、创造者,与余杭双向成就,共同创造人才高地的新未来。”

  潮新闻记者得知,余杭已连续三年夺得全省“科技创新鼎”,人才工作连续13年领跑省市。

  2011年,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与北京昌平未来科技城、天津滨海新区未来科技城、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一起,成为首批国家级科研试点基地。这在当时,被称为四个“人才特区”。

  这其中,余杭未来科技城的定位,是探索以浙江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为依托,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先导示范发展模式。这种“人才+民企+资本”引领海内外人才创业创新的模式,正是“海创未来”人才品牌的重要内涵,也帮助余杭开启了深层次巨变。

  12年来,余杭未来科技城从无到有、再到壮大,成绩有目共睹。余杭集聚了全球总部、中电海康总部、字节跳动、vivo全球AI研发总部、OPPO全球研发总部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总量33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超6100名。还有一个傲人的数据是:主力就业平均年龄从42岁下降到了32.5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总就业人数84.5%。

  今年7月10日,杭州市余杭区人才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余杭区向全球发出邀约:“来余杭,见未来。”

  作为“浙江第一区”,余杭该“引”怎样的人才?在余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立的带领下,余杭人才干部走进位于北京亦庄的国研智库,交流人才发展大计。

  国研智库是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背景下设立的智库咨询与传播平台。在“国研”,专家们一致认为:余杭的人才发展之路,已经形成独特经验。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当初,余杭未来科技城的定位,就是在浙江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与人才队伍建设上探索一条独特的道路。从这点上说,打造人才高地的‘余杭模式’已经形成。”国研智库产业研究室主任徐乾表示,“这样的人才发展模式与发展经验,余杭可以进行梳理与总结,更加大胆承接省级乃至国家级层面的各种人才政策、体制机制试点,争取成为‘示范’。”

  今年初,余杭区提出全力推进“创新策源工程”五大行动。临近岁末,全区合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据余杭数字引才使者小未介绍,全区人才总量突破39.5万人;新引进学会、协会、商会等人才伙伴9家,重启新加坡等地区海外引才点14个,遴选招募引才使者20余名;新评审洽谈人才项目320余个,超过80%项目由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领衔;累计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5家,创新活力领跑全省。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人才成就余杭,余杭成就人才”的生动写照。推动人才与余杭双向成就,让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余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也为“海创未来”人才品牌赋予了时代内涵。

  “从发展规划来看,余杭是以‘重要窗口’代表性名片这样的使命担当在打造人才高地。因此,在吸纳、留住、用好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上,余杭的力度应当是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浙江省新时代京浙人才协同发展中心主任王一博士认为。

  王一建议,余杭应以京沪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路径方法为参照,进一步提升吸引集聚全球高峰人才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质量产业人才、高潜力青年人才的综合能力;并立足自身特点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行动方案,针对各类各级人才出台细致可行的配套专项政策,开创“梧桐遍地,凤凰自来”的良好局面。

  “要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物质待遇是基础,发展空间是关键,而文化环境是根本。余杭一定要用好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前不久举办的首届‘良渚论坛’表明,余杭完全可以成为‘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的文化胜地,成为广受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青睐的发展宝地。”王一表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则认为,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创新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他在对比了“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2(城市)指标体系”后指出,“浙江的优势是民营企业活力强,杭州拥有43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在人才环境这一项上位列全国第一。”陈教授说,“除了人才环境,我们还应在人才规模、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发展水平方面综合考量。所以,余杭可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勇敢,更加重视高质量科技人才的培育。”

  “勇敢”的能量有多澎湃,余杭人从不陌生。敢,是奋斗;敢,是担当;敢,更是创新、创造。

  一江春水一江涛,一山更比一山高。带着“海创未来”印记的“追风少年”余杭,正跨越千山万水,顺应科创潮流,书写着更多春天的故事、春天的传奇。

新闻资讯
相关产品